本文來源于臺灣地區媒體《工商時報》,作者:單驥,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院士
近日,印度執法局要求所有在印度的中國手機廠商均須遵守其政府的最新指令:將其在印度的公司 CEO、CFO、CTO等所有重要職務均換成印度人擔任外,且其手機外包工作須交由印度公司,另在印度生產的手機也須經由當地印度公司出口至海外市場; 此外,也須允許印度公司入股超過50%,故有媒體稱印方此一大開殺戒之舉為“殺豬盤”。
據全球科技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統計,2022年印度市場中,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以占比20%位居第一,其次為三星(19%)、Vivo(17%)、Oppo(15%)、Realme(14%)。 故現今在印度,排行前五大手機,除三星外,其余四家均為中國廠商。
若以屋漏偏逢連夜雨來形容也不為過,小米近日才在印度修正外匯法后,依印度打破法不及溯往的國際慣例,專門規定可以向前追溯50年的神邏輯,先被罰5億人民幣; 后因另一事由銀行資金被凍結,惟其上訴于今年4月被正式駁回后,形同被印度政府沒收46億人民幣,故媒體認為,小米過去十年在印度算是白干了。
誠然,目前上述中國手機公司的處境用進退兩難來形容也不為過(事實上,這種情形與臺積電在美的3~5納米晶圓廠處境也很類似,現傳出臺積電擬停止3納米生產以為因應)。本文現擬討論的是,這些中國的手機廠是否該認真考慮退出印度市場?或以較低階手機供應印度市場?
所謂形勢比人強應是必要的考慮點?,F今中印間因邊界問題、美國印太戰略的推動及印度總理莫迪日前風光訪美等等,印度抗中已是十分明顯的態勢。而在此戰略下,當然會是全方位的展開。美方當然樂見印度將中國手機廠趕出印度,或納入印度囊中,至少,也能把印度市場讓出一大半給韓國廠商,做為對韓國總統尹錫悅的回報。而韓國是否會擔心成為印度下一個開刀的對象?當然會,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尚不至有問題,且先進一步坐大再說。
就中國手機廠商來說,仍要再撐下去嗎?要再撐下去,就須在全盤奉交印度后,復須因應日后在資金與技術無度的需索與脅迫,而最終落得財技兩失。
對照過去美國可口可樂、芬蘭諾基亞當年在印度的情況,現今在印度的中國手機廠商,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且無任何成功逃脫的前例可循,因此,本文不看好中國手機廠在印度的前景。
當然另一種策略就是日后只供貨低一代或二代的手機給印度市場,然此一策略在印度人全盤當家的情況下,是否可行?是否仍能保住印度市場?又是否能因應其他國家手機的競爭等,在在都是問題。很可能為保有一個虛幻的市占率,而落入無底的財務深淵中。國際諸多廠商在印度翻船的案例告訴我們亂邦不居的道理。
從國家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以市場換技術,也只有大國才有市場吸引力,也才玩得起,而中國與印度應是其中兩大玩家。以高新的電動車產業為例,中國吸引特斯拉投資,用以激化中國其他電動車廠商的升級,而造就如比亞迪等世界大廠,此一刺激為正向的“鯰魚效應”,十分成功。
相對的,莫迪的在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也是依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來實現,惟與中國的鯰魚效應不同的是,印度是以政府公權力的直接干預,為其國內財團強取豪奪國外優質企業,故實可以“大白鯊效應”稱之,很敢、也一直很成功。